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毕江涛,贺达汉.植物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9):244-250.
[2]林先贵,胡君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科学内涵及其生态服务功能[J].土壤学报,2008,45(5):892-900.
[3]沈菊培,张丽梅,郑袁明,等.土壤宏基因组学技术及其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212-218.
[4]宋战超,王晖,刘世荣,等.南亚热带混交人工林树种丰富度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的关系[J].生态学报,2020,40(22):8265-8273.
[5]杨亚东,王志敏,曾昭海.长期施肥和灌溉对土壤细菌数量、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8,51(2):290-301.
[6]张旭博,徐梦,史飞.藏东南林芝地区典型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0,39(2):331-342.
[7]纪立东,郭鑫年,孙权,等.宁夏引黄灌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20,29(3):516-524.
[8]孟苗婧,郭晓平,张金池,等.海拔变化对凤阳山针阔混交林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8,38(19):7057-7065.
[9]楼骏,柳勇,李延.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报,2014,30(15):256-260.
[10]李东宾,何立平,李修鹏,等.四明山区域野生杜鹃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21,40(1):77-81.
[11]苗国丽,王卫兵,陈开超,等.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质量评价[J].浙江林业科技,2012,32(2):76-80.
[12]廖佰翠,陈燕飞,戴仕运.浙江省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评价[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5,28(5):105-111.
[13]周彬,雷凤瑶,虞虎,等.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游憩动机[J].林业科学,2019,55(5):163-168.
[14]许锐,戴雪荣,师育新,等.基于ASTER-GDEM数据的浙东四明山地貌特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154-162.
[15]鲍迪尔,莫金文,侯勃,等.宁波四明山土地利用变化特征[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9):1626-1628,1632.
[16]王翰华,罗淑青,倪梦茜,等.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J].浙江林业科技,2018,38(1):91-95.
[17]成迪芳,程路,黄鹤楼,等.宁波四明山樱花花期预报模型及检验[J].江苏林业科技,2021,48(1):11-15.
[18]尹昌霞,马仁锋,费佳宁.基于生态安全的宁波四明山区景观格局调控[J].上海国土资源,2019,40(1):17-22.
[19]沈颖,王利平,郑云晓,等.四明山区域花木转型升级发展模式探析[J].现代园艺,2018(7):23.[20]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1]杨喜田,宁国华,董慧英,等.太行山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微生物学特征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9):1761-1764.
[22]郑华,欧阳志云,王效科,等.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11):2019-2024.
[23]张静,李会琳,王岚,等.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以及长期施肥处理对酸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四川环境,2017,36(6):36-44.
[24]程智超,杨立宾,隋心,等.黑龙江中央站黑嘴松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21,34(5): 177-1186.
[25]邓楚璇,周英,李上官,等.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J].四川林业科技,2021,42(1):16-24.
[26]丁新景,黄雅丽,敬如岩,等.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黄河三角洲4种人工林土壤细菌结构及多样性研究[J].生态学报,2018,38(16):5857-5864.
[27]薛晓敏,王来平,韩雪平,等.不同树盘覆盖对矮砧苹果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1,41(4):1528-1536.
[28]乔沙沙,周永娜,刘晋仙,等.关帝山针叶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J].林业科学,2017,53(2):89-99.
[29]王峰,陈玉真,吴志丹,等.化肥减施对茶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J].茶叶学报,2020,61(4):160-167.
[30]刘爽,王雅,刘兵兵,等.晋西北不同土地管理方式对土壤碳氮、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19,39(12): 4376-4389.
[31]刘君,王宁,崔岱宗,等.小兴安岭大亮子河国家森林公园不同生境下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J].生物多样性,2019,27(8):911-918.
[32]范雅倩,安菁,梁晨.北京市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群落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J].北方园艺,2021(1): 81-86.
[33]周佳,周灵芝,劳承英,等.短期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2020,51(10):2401-2411.
[34]吕江, 赵晖,袁宗浩,等.高速公路边坡植被修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0(3):420-426.
[35]焦克,张旭博,徐梦,等.藏东南典型暗针叶林不同土壤剖面深度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J].生态学报,2021,41(12):4864-4875.
[36]刘成刚,薛建辉.喀斯特石漠化山地不同类型人工林土壤的基本性质和综合评价[J].植物生态学报,2011,35(10):1050-1060.
[37]丁建莉,姜昕,关大伟,等.东北黑土微生物群落对长期施肥及作物的响应[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22):4408-4418.
[38]程亮,王信,郭青云.青藏高原不同生境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 37(1):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