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佳生, 佟佳琦, 王惠莹, 等. 三湖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天牛科昆虫多样性[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25(2): 162-169.[2]华立中, 奈良一, 塞缪尔森, 等. 中国天牛(1406种)彩色图鉴[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3]张凯, 嵇保中, 刘曙雯, 等. 南京地区天牛幼虫分类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6(5): 102-108.
[4]何海洋, 彭方仁, 李小飞, 等. 薄壳山核桃果园虫害调查分析[J]. 江苏林业科技, 2015, 42(2): 10-14, 38.
[5]黄志宽, 陈文霞, 沈明明. 南京市法桐天牛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J]. 现代园艺, 2024(4): 42-44.
[6]ALVES M, PEREIRA A, MATOS P, et al. Bacterial community associated to the pine wilt disease insect vectors Monochamus galloprovincialis and Monochamus alternatus[J].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23908.
[7]王立超, 陈凤毛, 董晓燕, 等. 松墨天牛取食和产卵特性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7(2): 219-224.
[8]李子纯, 郝德君, 李慧, 等. 松墨天牛GSTs基因克隆及高温胁迫下的表达特性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5,49(1):28-36.
[9]徐晶园, 宋敏, 唐燕, 等. 基于GIS的南京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分析及优化[J]. 北方园艺, 2020(10): 87-94.
[10]阎传海, 张绅, 宋永昌. 南京地区森林植被性质的初步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1995, 19(3): 280-285.
[11]卞方圆, 陈爽. 近15年来南京城市居住区树木结构变化研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2(2): 127-133.
[12]董丽娜, 徐海兵, 刘曙雯, 等. 南京紫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资源调查及区系分析[J]. 浙江林业科技, 2010, 30(1): 41-47.
[13]李宏. 南京栖霞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研究[J]. 现代园艺, 2012(20): 77.
[14]凌云, 张光富, 龚滨. 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区系及其与邻近地区的关系[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1): 20938-20942.
[15]杨俊博, 田锴, 吴传万, 等. 江苏植被的分布现状、驱动力及保护建议[J].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2021, 51(3): 242-253.
[16]刘贺佳, 孙玉伦, 曹明明. 南京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分析及防控措施[J].上海农业科技, 2024(2):39-41.
[17]汪水俊. 松褐天牛的初步观察[J]. 江苏林业科技, 1988(2): 31-33.
[18]郑光楠, 杨秀好, 董子舒, 等. 松褐天牛繁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广西林业科学, 2022, 51(1): 128-135.
[19]顾玉霞. 松墨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J]. 安徽农学通报, 2009,15(5): 62-63.
[20]陈鹏, 谢毓芬, 刘少波, 等. 松褐天牛发生规律及应对措施[J]. 科技资讯, 2021,19(20): 65-67.
[21]李兵. 柑橘星天牛的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策略[J]. 植物医生, 2019, 32(4): 64-66.
[22]吴佳昊, 黄波, 王德辉, 等. 光肩星天牛与星天牛种间竞争行为研究[J]. 环境昆虫学报, 2022, 44 (3): 651-657.
[23]赵自成, 苏雪辉. 杨树上的桑天牛种群数量及综合治理[J]. 林业科技通讯, 2022(8):63-66.
[24]白瑞霞, 王越辉, 马之胜, 等. 桃红颈天牛研究进展[J]. 中国森林病虫, 2017, 36(2): 5-9.
[25]黄邦侃. 桃红颈天牛形态记述的订正[J]. 昆虫知识, 1978 (4): 121.
[26]马爱红, 杨小凡,刘文旭, 等. 桃红颈天牛成虫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研究[J]. 中国植保导刊, 2023, 43(10): 54-59.
[27]张翌楠, 杨忠岐, 黄焕华, 等. 松褐天牛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天牛霉纹斑叩甲[J]. 中国生物防治, 2008, 24 (3): 215-219.
[28]宋冀营, 骆有庆, 严晓素, 等. 松褐天牛的捕食性天敌莱氏猛叩甲的生态位[J]. 昆虫知识, 2007, 44 (5): 707-710.
[29]冯莹, 胡淑仪, 毛亦杨, 等. 我国松褐天牛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湖南林业科技, 2022, 49(3): 81-86.
[30]王少博, 韩孟娇, 魏可, 等. 松褐天牛中脊茧蜂生物学特性研究[J]. 昆虫学报, 2024, 67(1): 68-77.
[31]苏筱雨, 李会平, 阎浚杰, 等. 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生态地理分布及无公害控制技术研究[J].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0, 35(4): 393-398.
[32]肖银波, 周建华, 肖育贵, 等. 川硬皮肿腿蜂防治云斑天牛试验初报[J]. 四川林业科技,2003,24(4): 37-41.
[33]梁瑞郑, 李海炎, 陆泰良, 等. 广西桃园桃红颈天牛的发生为害与绿色防控[J]. 中国植保导刊,2022,42(6):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