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冀媛媛,罗杰威,王婷.建立城市绿地植物固碳量计算系统对于营造低碳景观的意义[J].中国园林,2016,32(8):31-35.
[2]高贤明,陈灵芝.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的修订及中国暖温带森林植物生活型谱分析[J].植物学报,1998,40(6):553-559.
[3]董谦,李艳,李佳琦,等.保定10种野生地被植物的生态效益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6,45(5):108-112.
[4]王彦宏.10种大庆地区野生草本地被植物生态效益评价[J].园艺与种苗,2016(11):50-52.
[5]郝鑫杰,李素英,王继伟,等.呼和浩特市13种绿化植物固碳释氧效率的比较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7,37(6):1196-1204.
[6]陈少鹏,庄倩倩,郭太君,等.长春市园林树木固碳释氧与增湿降温效应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4):750-756.
[7]卓春丽. 基于生态效益的成都市中心城区立体绿化形式与配置模式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1.
[8]林萌,郭太君,代新竹.9种园林树木固碳释氧生态功能评价[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41(6):29-32.
[9]吴金山,王亚沉,徐诗涛,等. 3种木棉光合特性及碳汇能力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51(1):72-78.
[10]陈少鹏.长春市30种主要园林树木物候相及生态功能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1.
[11]贾婷婷.吉林省7种常见室内植物固碳释氧、释水吸热能力研究[D].吉林:北华大学,2017.
[12]徐冬云,周媛,童俊,等.42种攀援植物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应研究初探[J].江西农业学报,2015,27(4):62-65.
[13]赵萱,李海梅.11种地被植物固碳释氧与降温增湿效益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44-47.
[14]曲鹏,邢亚娟,王庆贵.植物经济谱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0):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