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徐 雯,瞿印权,沈 露,等.雷公藤人工栽培研究进展[J].江苏林业科技,2017,44(01):45-50.[doi:10.3969/j.issn.1001-7380.2017.01.010]
点击复制

雷公藤人工栽培研究进展()
分享到:

《江苏林业科技》[ISSN:1001-7380/CN:32-1236/S]

卷:
第44卷
期数:
2017年01期
页码:
45-50
栏目:
综述与专论
出版日期:
2017-03-05

文章信息/Info

文章编号:
1001-7380(2017)01-0045-06
作者:
徐 雯1瞿印权1沈 露1陈思凯1李欣欣1荣俊冬1何天友2郑郁善1*
1.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2. 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关键词:
雷公藤良种选择育苗技术栽培技术
分类号:
S567.23+9
DOI:
10.3969/j.issn.1001-7380.2017.01.010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雷公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具有非常重要的药用价值和研究意义。对雷公藤的形态特征及分布地区进行了简单介绍, 综述了雷公藤在良种选择、育苗技术以及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并对雷公藤的栽培研究进行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秦秀芹, 冯毓秀. 雷公藤资源利用及药源扩大[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4(4):13-17.
[2]斯金平, 阮秀春, 郭宝林, 等. 雷公藤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的研究[J]. 中药材,2005,28(1):10-11.
[3]林光美, 姜建国, 江锦红, 等. 雷公藤的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3,6(9):25-27.
[4]韦松基, 刘寿养. 广西21种有毒药用植物的鉴别介绍(Ⅱ)[J]. 中药材,1990(3):17-20.
[5]孙 辉, 蒋舜媛, 邓文龙,等. 药用植物昆明山海棠研究进展及其资源可持续利用[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30(1):69-72.
[6]刘军红, 廖国玲.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综述[J]. 农业科学研究,2009,30(2):32-34.
[7]刘万水, 郭宝林, 陈玉婷, 等. 雷公藤属3种植物遗传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6):1615-1621.
[8]李 键, 范文洁, 陈 昕, 等. 不同地理种源雷公藤的RAPD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1,29(3):327-333.
[9]陈 昕, 涂育合, 洪 伟, 等. 不同地理种源雷公藤生长适宜性评价[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11, 31(1):1-7.
[10]江锦红. 药用植物雷公藤扦插育苗试验[J]. 林业科技开发,2004,18(6):55-56.
[11]任江剑, 俞旭平, 忻柏阳, 等. 雷公藤扦插繁殖技术研究[J]. 中药材, 2006,29(3): 207-209.
[12]林照授, 涂育合, 田有圳, 等. 雷公藤扦插苗分级标准研究[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4):540-543.
[13]许元科, 刘 饶, 何盛林, 等. 扦插时间与雷公藤苗木质量关系初步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18):5472-5472,5476.
[14]林照授, 田有圳, 涂育合, 等. 雷公藤苗木的繁育方法[J]. 林业实用技术,2013(4):23-25.
[15]林光美, 姜建国, 江锦红, 等. 雷公藤的开发利用与引种驯化栽培技术[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4,23(1):60-63.
[16]涂育和, 许可明, 姜建国, 等. 雷公藤栽培与利用[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17]沈海龙. 植物组织培养[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18]孙晓萍. 观赏植物良种繁育技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19]MISAWA M,HAYASH M,TAKAYAMA S. Production of Antineoplastic Agents by Plant Tissue Cultures[J].Planta medica,1983,49(10): 115-119.
[20]PEPIN M F, CHAVARIE C, ARCHAMBAULT J. Growth and immobilization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cultured cells[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1991,38(11): 1285-1291.
[21]李 键, 李建鹃, 吴承祯, 等. 雷公藤组织培养外植体消毒和选择[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8):18-21.
[22]李建鹃, 洪 伟, 吴承祯, 等. 雷公藤优良无性系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9, 29(4): 315-319.
[23]刘希华, 曾淑兰, 丁昌俊, 等. 雷公藤以芽繁芽组织培养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9, 29(1):35-38.
[24]尹作鸿, 朱蔚华. 雷公藤组织在无激素培养基上无性系的驯化培养[J].植物学通报, 1991,8(2):46-48.
[25]朱留刚.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愈伤细胞悬浮培养生产雷公藤甲素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26]李 琰, 冯俊涛, 王永宏, 等.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对雷公藤愈伤组织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0,46(5):64-69.
[27]许元科, 李 桥, 柳春鹏, 等. 药用雷公藤扦插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 2011,1(6):1264-1266.
[28]倪 乐. 不同套种模式对雷公藤林地土壤养分、雷公藤甲素及光合特性影响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29]陈艳彬. 杉木林下套种雷公藤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2(15):131-132,135.
[30]潘标志. 毛竹雷公藤混农经营技术与固土保水功能[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 2(4):262-265.
[31]李永武. 黄花梨园套种雷公藤栽培模式研究[J].东南园艺,2007(3):1-3.
[32]任 荣, 李正翔, 李 彬, 等. 雷公藤有效成分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11):1068-1069.
[33]斯金平, 黄文华, 郭宝林, 等. 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甲素变异规律[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4):2026-2030.
[34]孙乙铭, 徐建中, 王志安, 等. HPLC测定不同采收年限雷公藤根及不同部位雷公藤甲素含量[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9(11):904-906.
[35]宋兴寒. 生长年限、采收季节对雷公藤有效成分的影响及采收标准的制订[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1.
[36]任江剑, 徐建中, 余绍海, 等. 采收时间和根直径对雷公藤中雷公藤甲素含量的影响[J]. 中药材,2011,34(4):520-522.
[37]杨春欣, 周庭川, 秦万章. 雷公藤内酯醇不同季节的含量变化[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1):25-26.
[38]张 敏. 不同产地雷公藤根、叶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D]. 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39]张 蕊. 雷公藤药材中生物碱类成分质量研究[D].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
[40]周迎新, 方乍浦, 张亚均, 等. 人工栽培和野生雷公藤的质量比较[J]. 中国中药杂志,1995,20(3):145-147.
[41]陈俊元, 夏志林. 人工栽培与野生雷公藤有效成分比较[J].中草药,1991(6):284.
[42]张茹萍, 何 昱, 石森林, 等. 雷公藤药材中6种有效成分以及总二萜内酯、总生物碱、总三萜的含量测定[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1):224-229.
[43]施栋磊, 朱华旭, 潘林梅, 等. 雷公藤药材中有效部位含量的比较研究[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20(6):566-570.
[44]洪 伟, 李 键, 吴承祯, 等. 雷公藤栽培及利用研究综述[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27(1):92-96.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陈凌艳,陈拓,荣俊冬,等.雷公藤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江苏林业科技,2016,43(02):8.[doi:10.3969/j.issn.1001-7380.2016.02.003]
 CHEN Ling-yan,CHEN Tuo,RONG Jun-dong,et al.Tissue culture and rapid micropropagation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J].Journal of Jiangsu Forestry Science &Technology,2016,43(01):8.[doi:10.3969/j.issn.1001-7380.2016.02.003]
[2]陈凌艳,陈 拓,吴玉香,等.雷公藤组织培养中嫩叶外植体褐化的控制[J].江苏林业科技,2016,43(06):20.[doi:10.3969/j.issn.1001-7380.2016.06.005]
 CHEN Ling-yan,CHEN Tuo,WU Yu-xiang,et al.Control of browning in the process of callus induction with Tripterygium wilfordii's new leaves[J].Journal of Jiangsu Forestry Science &Technology,2016,43(01):20.[doi:10.3969/j.issn.1001-7380.2016.06.005]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16-11-14;修回日期:2016-12-22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雷公藤、短葶山麦冬GAP关键技术研究” (2009BAI73B01);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福建省中药材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8Y2001);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雷公藤良种繁育和GAP关键技术推广示范”(闽[2015]TG03号)
作者简介:徐 雯(1993- ),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森林培育理论与技术研究。E-mail:1243051350@qq.com。
*通信作者:郑郁善(1960- ),男,福建福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与园林植物栽培研究。E-mail: zys1960@163.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7-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