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袁泉,曹嘉瑜,刘建峰,等.生长型分类方案不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功能性状的统计偏差[J].生态学报,2021,41(3):1106-1115.[2]刘守江,苏智先,张璟霞,等.陆了植物群落生活型研究进展[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2):155-159.
[3]ROWE N S T.Plant growth form: An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 New Phytologist, 2005,166(1):61-72.
[4]郭泉水,江洪,王兵,等.中国主要森林群落植物生活型谱的数量分类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生态学报,1999,19(4):573-574.
[5]孟婷婷,倪健,王国宏.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J].植物生态学报,2007,31(1):150-165.
[6]臧润国,张志东.热带森林植物功能群及其动态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0,30(12):3289-3296.
[7]张惠,刘红影,张宇宁,等.马尾松林近自然恢复过程中林下木本植物生活型谱与叶相[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9(1):119-126.
[8]金超,吴初平,丁易,等.午潮山常绿次生阔叶林主要木本植物功能群及其演替特征[J].生态学报,2021,41(8):3053-3066.
[9]雷泞菲,苏智先,宋会兴,等. 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生活型谱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267-270.
[10]孟婷婷,倪健,王国宏.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和生态系统功能[J].植物生态学报,2007,31(1):150-165.
[11]郭华,耿云芬,张劲峰.滇西北亚高山不同退化群落植物生活型的特征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3,42(2):37-42.
[12]白雪莲,乔荣荣,季树新,等.不同生活型植物非光合部分反射光谱和盖度的关系[J].生态学报,2022,42(1):186-195.
[13]蔡壬侯,章绍尧.浙江省植被分片介绍[J].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丛刊,1985,9(1):71-76.
[14]张欣,徐高福,沈栎伟,等.千岛湖岛屿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种群的维持和天然更新[J].生态学报,2007(2):423-431.
[15]岳华峰,井振华,邵文豪,等.浙江天目山苦槠种群结构和动态研究[J].植物研究,2012,32(4):473-480.
[16]邓国右,石从广,许在恩,等.抚育对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及目的树种生长的影响[J].浙江林业科技,2023,43(6):72-81.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GB/T 26424—2010[S].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1.
[18]汤孟平,周国模,施拥军,等.天目山常绿阔叶林群落最小取样面积与物种多样性[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4):357-361.
19]国家林业局.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技术规程:LY/T 1820—2009[S].2009.
[20]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iPlant.cn—中国植物+物种信息系统[EB/OL]. http://www.iplant.cn/info/Cunninghamia%20lanceolata?t=z.
[21]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浙江植物志[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993.
[22]浙江植物志(新编)编辑委员会.浙江植物志(新编)[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2021.
[23]宋永昌,陈小勇,王希华.中国常绿阔叶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1-8.
[24]包维楷,刘照光.四川瓦层山原生和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8(2):120-126.
[25]徐远杰,林敦梅,米湘成,等.古田山不同干扰程度森林的群落恢复动态[J].生物多样性,2014,22(3):358-365.
[26]白浩楠,牛香,王兵,等.大岗山常绿阔叶林不同生活型树种多度分布格局[J].热带生物学报,2021,12(1):49-56.
[27]仲磊,刘菊莲,丁文勇,等.浙江省不同演替阶段的低海拔次生林植物功能群结构的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4,41(5):593-599,610.
[28]胡正华,于明坚,方腾,等.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特征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2,22(6):1-4,50.
[29]田立新,吴初平,杨少宗,等.浙江杭州午潮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J].应用生态学报,2020,31(6):1909-1915.
[30]曹华,张川英,龚笑飞,等. 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目标树经营效果分析[J].浙江林业科技,2021,41(4):15-23.
[31]陈海生,丁坚钢.海拔高度对浙江省天台山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功能群组成的影响[J].浙江林业科技,2013,33(5):91-93.
[32]余树全.浙江淳安天然次生林演替的定量研究[J].林业科学,2003,39(1):17-22.
[33]丁圣彦,宋永昌.演替研究在常绿阔叶林抚育和恢复上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3):423-426.
[34]孙培琦,赵中华,惠刚盈,等.天然林林分经营迫切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林业科学研究,2009,22(3):343-348.
[35]杜忠,蔡小虎,包维楷,等.林下层植被对上层乔木的影响研究综述[J].应用生态学报,2016,27(3):963-972.
[36]石朔蓉,齐梦娟,王书韧,等.湘西青冈次生林林下主要木本植物的生态策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22,42(3):53-61.
[37]罗菊春. 抚育改造是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关键性措施[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1):121-124.
[38]王祥荣,宋永昌.狗脊和里白植株浸出液化感作用研究[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93,17(2):143-154.
[39]张水松,林光,陈长发,等.次生常绿阔叶林抚育改造技术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7,10(5):506-513.
[40]曹裕松,胡春琴,苏启陶,等.生态学视野下的林下经济[J].广西林业科学,2022,51(1):142-146.